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人文主站
 首页 | 中心简介 | 规章制度 | 新闻中心 | 心理测评 | 危机管理 | 队伍建设 | 心理咨询预约平台 | 人文朋辈 
  中心简介 +more
  长春人文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前身为心理咨询室)正式成立于2008年8月,中心隶属于长春人文学院学生处,负责定制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具体实施
  心理咨询预约

一、电话预约

咨询师:袁群明、王一卓、姜淑萌

预约电话:0431-84575113

办公室地点:东区行政楼306-3

咨询室地点:东区5号楼518室

二、网络预约

三、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00、下午1:30-4:30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心理系
中国心理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网
阳光心理健康网
心理健康网
  心灵氧吧
当前位置: 首页>>旧站备份>>首页>>心灵氧吧>>正文
 
清明祭奠的心理意义
2019-04-05 19:42  

从民间祭奠到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的过程

贾晓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摘要:人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丧失。避免这种丧失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哀伤。对于重要的客体丧失,如亲人的去世,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有着不同的固定的祭奠仪式,文中简介了当今中国城市丧葬祭奠礼仪方式。透过这一仪式可以看到,祭奠仪式有着重要的心理动力意义,表现为:

1. 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

2. 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3. 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得以表达;

4. 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精神分析与世俗的悼念仪式有着类似的心理功能,而它为丧失者提供了特别的哀伤过程:

1. 帮助丧失者进行现实检验,面对真实的丧失;

2. 提供诉说的时空,完成与旧的客体的分离;

3. 稳定的设置和长程的治疗,使精神分析师成为丧失的分享者和丧失者的陪伴者;

4. 最重要的是精神分析通过移情使丧失者与新的客体建立了联系,而且是新的联系和新的体验。

丧失(loss)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可以说成长与丧失共存。亲人的死亡常常是重要的客体丧失(Object Mourning)。丧失会给人带来创伤,但也可能不会。但是对于丧失来讲,哀伤(Mourning )是一定需要的。换言之哀伤的过程是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过程。
       对于死亡和各种丧失,哀伤是悲伤(grief)的一种体验和修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哀伤者放弃对失去的客体的紧密情感。

       丧失人们会采用各种悼念的方式,各种悼念的仪式、风俗等,实为人们面对丧失的一个哀伤过程。

       精神分析在整个的分析治疗过程中,为那些没有机会哀伤,或者没有解除哀伤的丧失者,提供了一个哀伤的机会。精神分析似乎与社会上的仪式、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精神分析的过程,在心理上帮助求助者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心理修复。

一、丧失与哀伤
      丧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以及身体的损害等。

      亲近的人特别指父母、配偶、子女,抚养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兄弟姐妹、恋人、朋友等。失去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死亡,另一个离开,没有联系,或者感到被对方拒绝,遭到遗弃。亲近的人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特别是父母,是人幼年成长中最重要的客体。亲近的人死亡,可以说最重要的客体丧失。不管是童年还是成年。

      丧失也同样包括失去未来的可能性,比如升学的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机会、恋爱、结婚、生育等。笔者曾咨询的一个大学生,是个易性癖,他感觉所失去未来可能性是他几乎不能变性,也就不能实现内心的愿望:作一个女人和所爱的男人结婚,做一个妻子和母亲。

      身体上损害,包括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缺乏,如不能怀孕(也意味失去未来的可能)、残疾如不能说话或视力的丧失、乳房的切除等。

       丧失会给人带来悲伤。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甚至会有内疚感,以为丧失者可能会认为亲人的离去是自己的错。

     正常的悲伤是我们记住美好的东西。我们通过悲伤而达到心理的痊愈,即丧失的痛苦的解除。

      但是,常常会有其它形式的悲伤,成为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使丧失成为了创伤。如:未解决的、延长的悲伤;忧郁;常年的哀悼者。

      未解决或延长了的悲伤表现为哀伤的过程被停止或阻碍;内疚感、回避、周年的纪念等是未完成悲伤的症状。

      常年的哀伤者的表现为:丧失的客体以与心理隔开的方式保留,可以表达的、内心得以休息的地方为墙围住了;否认丧失;社会行为如为死去的人提供食物;把丧失的客体作为与过去的连接体。

       从心理学角度讲,丧失,需要哀伤修通,而修通的过程包括(Varvin2003):

· 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 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

· 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的改变

· 转移与丧失的客体的心理联系

· 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SELF
二、失后的哀伤过程
      面对丧失所带来的悲伤,特别是亲人的死亡,社会逐渐形成了各种固定的悼念仪式。对精神分析如何帮助丧失者我们首先从民间的祭奠仪式谈起,而这些仪式极具有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一)现今中国城市居民普遍采用的丧葬祭奠礼仪方式
1 、送殡仪馆

死者家属通知殡仪馆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派车接送死者家属护送尸体去殡仪馆。由馆方专业人员为死者修容更衣,使死者保持安详整洁的仪容,以减轻亲友悲痛之情,同时进行冷冻防腐。
2 、亲属带孝

一般只是死者的近亲带孝,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以黑布缠于一臂,以前是穿服戴孝帽(在一些农村仍会穿麻戴孝)。
3 、报丧

通知近亲好友,使能奔丧。
4 发出讣告

人死后两三天内向亲友和社会报告死者姓名、死亡原因、时间、地点和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
5 、举行追悼会

追悼会会场要布置得庄严肃穆。会场正中墙上悬挂蓝布横额,上贴“XXX追悼会。两侧摆放花圈和悬挂挽联、挽幛,花圈中贴上一个较大的奠字,两边分别挂上死者头衔和送花圈者具名的长白条纸。参加追悼会的人要臂带黑纱或胸佩小白花。 追悼会仪式一般为:追悼会开始,全体肃立。奏哀乐,鸣炮。向遗体致敬、默哀。致悼词。宣读唁电、唁信及送花圈、挽联、挽幛的名单。家属代表讲话。向遗体告别,列队慢步经遗体前并鞠躬。秦哀乐,鸣炮,散会。
6、火化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后,即进行火化。

7 、骨灰处理

火化之后,将少许骨灰盛入骨灰盒内的塑料袋中,再装入骨灰盒里。骨灰盒可寄放在殡仪馆专设的存放大厅内,也可以带回家中保存或营建坟墓安葬,有的则埋入墓地,有的遵照死者遗愿将骨灰撒向江海大地。
8 家中纪念

追悼或向遗体告别并火化之后,丧事即已办告一段落。遗属清理挽幛、挽联及其他祭品,分给子女留作纪念和作为日用物品。一般在家中厅房悬挂饰以黑纱的死者遗像作为纪念,保持一年。
9 、清明祭扫

每到清明时节,亲属到殡仪馆看望和擦净骨灰盒,以表对先人的思念,也有将骨灰盒从厅堂领出置于空地上,以死者生前喜爱的菜肴饭食进行祭祀,并鸣炮鞠躬致敬。也有作跪拜和烧化纸钱的,但为数较少。祭祀完毕,仍送回大厅存放。如果是已埋入坟中,则到墓地进行扫墓祭墓。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有特别的不同,比如悬棺葬、荒葬、树葬等。

(二)葬礼仪式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幸存者(相对死去的亲人)在人死亡以后所进行的固定的悼念仪式,实际上对幸存者面对客体的丧失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这些仪式的目的是方便与死者的分离,通过有形的操作程序、祈祷、祭酒、悲叹、挽歌、哀诗等,使之具体化,并且认识和接受到死者是在别处(HELEN MARTIN)。

       祭奠仪式给人们提供了哀伤的一个心理过程。这种仪式化的特点:

1 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

2 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也是为了社区的一种对丧失与死亡的修通。

3 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个体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得以表达。

4 清明节的祭扫,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和与过去、和失去的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在这种仪式化的哀悼过程中,人们由丧失带来的痛苦得以修通,使丧失不带来创伤。

 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哀伤是面对丧失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且其哀伤的过程需要必须做一些的事情:

  •        记住客体

  •        投资于记忆

  •        沉浸于想象和记忆

  •        整理/了解
          成长过程中一定伴随着丧失,但不一定是都造成创伤,但是,无论如何是需要哀伤的。

    三、分析——为丧失提供的一个哀伤过程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过悼念,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使他们的丧失得以修通。比如一个小孩,在他3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他可能没有机会跟随其他的亲人去参加悼念仪式,也可能觉得他小,还不太懂事,甚至骗他妈妈是出远门了。没有人给他或他自己尝试进行哀悼的过程,内疚感、回避等情感与行为,常可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未解决的悲伤的症状。长大的过程中,他感受不到真正内心的快乐。

     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存活的客体在完成哀伤的主要心理任务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角色(Hagman G.,)。通过那些悲伤的阶段,使失去亲人的人做好准备新的委身,委身于其他人以及接受新的个人的角色(Hagman G.,)。如果分离是永久性的,就需要其他新的关系。就需要澄清对旧的客体的依恋。这个过程包括清除对旧的客体的情感连接。然后建立与新的客体的连接(Olders H.)。哀伤的过程和有效的悲伤过程,有利于这种放弃和新的连接。(Olders H.)。

           弗洛伊德早期哀伤的理论,哀伤是主观地切断与丧失的客体的情感依恋,将力比多自由地投注在新的客体上(1917)。后来,弗洛依德又做了些修正,他认为认同过程最初与忧郁症相连接,作为哀伤整合的组成部分(1923)。

          Olders H认为,哀伤的阶段首先是在认知上认清客体丧失的真实性;然后是哀伤的行为,比如搜集有关丧失客体的信息和物品、将一些东西进行具体的清除的行为;最后悲伤的心理伴随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在神经传输或神经荷尔蒙等产生影响。

          与亲人死亡有关的丧失以外,生活和正常的发展中有许多种丧失。文章前面已提到有多种情形。其他情形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需要一种类似仪式化的方式由当事者进行悼念。哀伤对于这些丧失是必须的Olders H.)。对于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哀伤,其结果会产生精神疾病或身心疾病(Olders H.)。相比之下,适当的哀伤是需要的,并且哀伤和通过心理治疗达到康复是间能够采用的两条平行线(Olders H.)。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大量文献支持在治疗中哀伤和悲伤有利于康复。

     哀伤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存活的客体在完成哀伤的主要心理任务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角色(Hagman G.,)。周围的人帮助哀伤者如果失败的话,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对于其哀伤有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提供了修复过去的丧失,一个哀伤的过程,甚至作者认为,精神分析本身就意味哀伤的过程。

           精神分析治疗的功能之一是固定的设置,包括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治疗联盟的建立,为求助者提供了哀伤的可能性。

           治疗的功能,就是帮助求助者进行现实性检验。这可以使那些有丧失但一直否认的求助者可以面对真实的丧失。

           精神分析为丧失者提供了一个诉说氛围,可以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表达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Frued1923),而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当然也适用于其他的丧失。

          与旧的客体分离,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精神分析师常成为丧失者新的连接客体。而这种连接通过稳定的治疗设置以及较长时间的陪伴而逐渐建立起来。

     精神分析师作为新的客体连接常是通过移情,求助者(丧失者)将重要的客体(失去的客体)投射在精神分析师身上。而通过修通,求助者与精神分析师建立起新的连接。这是哀伤后所恢复的重要能力,与新的客体建立联系的能力。

 

关闭窗口

网站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处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版权所有©长春人文学院  吉ICP备11002363号-6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